面對國際淨零碳排 台灣綠永續經發會提議須快精準

面對國際淨零碳排 台灣綠永續經發會提議須快精準

國人年碳排達10.7公噸 面對國際淨零碳排 台灣綠永續經濟發展協會 提議須以快精準應戰

海峽 · 5 minute read

文:連一玫/ 圖:台灣綠永續經濟發展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綠永續經濟發展協會於5月10日,在南港軟體園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綠永續經濟發展論壇」,邀集各個專業領域具有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參加。 臺灣面臨國際「碳邊境稅」的考驗,全球減碳已成共識,因為淨零碳排已經是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已在轄內徵收碳費或碳稅,並且要求碳排量大的企業大戶擔負「碳污染」的環境與社會成本,甚至將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以管制產品進口的碳排放量。

該會理事長李鴻源表示,台灣長期以來水、電、油的收費標準,明顯比其他開發國家低很多,無法適度反映實際成本,這樣結果最終造成國家財政問題、企業競爭力低落。他強調,「碳議題」對於高度倚賴外貿經濟的臺灣而言,大陸、美國、歐盟是臺灣第一、第三與第四大貿易對象。同時,臺灣企業對G20承諾淨零碳排的國家出口額佔比,達總出口額的 70%,一旦這些國家開始徵收碳邊境稅,減碳進程緩慢且尚未建立碳定價制度的臺灣,出口競爭力將產生致命的影響。台灣淨零碳排已是緩不濟急,必須從學界、教育、宗教、產業等同步動起來。

SGS知識管理事業群鮑柏宇副總指出因應國際能源總署公布的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數據顯示能源使用的碳排放總量為2.75億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6 %,全球排名第22位,人均排放量約為10.7公噸,反觀中國大陸堪稱世界工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7.1噸還不到美國的1/2),顯示台灣在減碳排的行動力明顯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台灣以燃燒化石燃料發電比例高達近80%(包括:煤近30%及天然氣近50%),並且能源燃料燃燒產生二氧化碳佔總排放量90%。 禾輝碳管理顧問吳志宏博士提到,台灣從2022年起,因應「淨零碳排」議題加速,公民營單位皆以ESG為主題的課程開立,其中有大學院校、媒體及各公會、協會組織,期待透過教育方式輔導企業人士認識何謂國際碳邊境稅、碳盤查、碳定價、碳中和、碳關稅、碳足跡等。事實上,台灣談減碳在時程上已經落後其他國家,修正減碳目標以符合IPCC建議於2050年淨零碳排,且制定有效碳定價,隨時間與需求調整碳費高度,實際減少臺灣的碳排問題。 面對淨零碳排的國際壓力,建議政府必須以政策提出具體的獎勵與罰則雙管齊下及配套方案,從上到下貫徹,例如,如何面對國際碳邊境稅對臺灣產業的衝擊,讓產業有轉換低碳投資的誘因,藉由提高碳排及高污染能源的成本,提升再生能源的競爭力。同時,台灣中小企業159萬必須有由下而上參與減碳的執行進程與成果報告,作為各公會、協會組織全面性地檢討改進依據。藉此呼籲政府盡速將「2050 淨零碳排」目標,以及「有效碳定價」兩大原則入法,在維持產業競爭力同時,也避免更加劇烈的氣候危機發生,創造安全永續的未來。

公益社會生活